史上最狠!國泰葬送港龍 须交還航權
【10·22 維港專線】大公報記者 解雪薇、曾卓鋒、柴進、馮錫雄 報道:早前獲政府巨額公帑注資的國泰航空,虧損不絕,昨日宣布重組計劃,全球削減8500個職位,包括裁退5300名駐港員工,不但成為本港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,旗下有35年歷史的國泰港龍航空亦即時停止營運。逾五千名打工仔丟飯碗,料再推高本港失業率最少0.1個百分點。
立法會議員炮轟國泰航空無情無義,為了自保,公帑「落袋」後就裁員,令人憤怒!工會批評國泰航空「拎員工開刀」,沒有履行社會責任。有學者擔心裁員潮殺到,本港失業率勢破7%。
國泰航空集團昨日公布,將削減約8500個職位,佔員工總數24%,包括約5300名駐港員工,旗下有35年歷史的港龍航空即時停止營運,並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。據悉,港龍員工全部2500名在辭退之列。
國泰主席賀以禮聲稱,客運收入降至疫前的2%至3%,全面重組才可避免公司倒閉。他說已盡可能減低削減職位數目,期望航空業復甦時,可重新招聘相關員工。國泰行政總裁鄧健榮稱,無法長期負擔過去數月每月消耗15至20億港元現金,預計重組後每月節省約五億港元現金開支。
第一期保就業領6.8億元
國泰航空六月時稱,每月虧損數十億元,宣布進行資本重組救亡。政府破天荒動用土地基金,向國泰航空注資273億元救亡。
其後國泰在七月參與第一期保就業計劃,獲補貼近6.8億元,承諾受薪僱員逾2.5萬人;至九月政府推出第二期保就業,國泰宣布國泰及港龍均不會申請,外界預計集團將大規模裁員。
翻查資料,員工薪資並非國泰最大開支。根據國泰2019年運營報告書,國泰及港龍員工開支為176億元,遠少於288億的燃油及相關開支,而疫情下停飛航線大增,燃油開支亦相應減少。
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批評,國泰獲政府逾200億元資助,卻大規模裁員,並且將港龍停運,做法令人失望、遺憾、不滿及憤怒!她關注裁員對本地勞工市場影響,認為國泰獲政府注資並受惠於保就業計劃,應肩負社會企業責任,而非作出裁員決定。政府不能坐視不理,應做好支援失業人士的措施,避免失業率進一步惡化。她又認為國泰要停止進一步裁員。
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對國泰裁員表示理解,但希望國泰能夠做好有關善後工作,亦希望裁員不影響有關航線,同時希望政府關注本地旅遊業界的問題。
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接受傳媒訪問時批評,國泰大裁員與政府注資的原意背道而馳;他又質疑國泰判斷錯誤,認為國泰應將香港快運放盤,減低成本、取得收入,而非結束有多年歷史的港龍航空業務。
力保樞紐
國泰須交還港龍航權 打破壟斷
國泰航空集團宣布重組計劃,並即日停止營運港龍品牌(大公報圖)
國泰港龍昨日起停止營運,航權需要交還給政府,國泰航空集團擬尋求批准,繼續由國泰航空及旗下的香港快運,營運港龍大部分航線。
運輸及房屋局強調,國泰航空不能自行轉讓港龍航權,要先交還,再按機制分配。
有學者及議員認為,本港航空業一向呈壟斷之局,現在是時候引入更多選擇,有競爭才有進步。放眼整個大灣區發展,除了另一本地航空公司香港航空,最近出現的「大灣區航空」,待取得牌照後亦可以申請競逐航權。
航權(traffic rights)是航空公司可經營連接兩個地區/國家的航點、航線及有關的班次等的權利,在香港註冊的航空公司所使用的航權,屬於特區政府所有,必須向當局申請許可。
翻查紀錄,國泰港龍在疫情前,約有40多個航點,主要為中國內地和亞洲區內地點。
一班機出發
港龍1985年首航時,只有一架波音737-200客機,被嘲「天上有地下無」,意指當天上有港龍飛機時,地下就沒有。
啟德最後一班機
港龍在香港航空史上佔有一席位,1998年啟德機場停用前,最後一班降落的定期航班是從重慶抵港的港龍航班。
遭國泰收購
港龍初期只能經營利潤較低、客量較少的航點,陷入經營困難,其後幾經資本重組,港龍成為國泰的子公司,並在2006年被國泰全資收購,2016年易名為「國泰港龍航空」。
標誌被更換
港龍標誌原為紅色飛龍圖案,但2016年易名國泰港龍航空後更換新標識,換成與國泰一樣的標誌,但改為紅色。公司諮詢國泰航空母公司太古集團的風水師後,決定改動標誌。
按機制分配 考慮港整體利益
國泰航空集團昨日宣布重組計劃,提及即日停止營運港龍品牌;而對於涉及港龍的航權,擬尋求監管機構批准,由國泰航空及旗下的香港快運繼續營運大部分航線。
運輸及房屋局回應《大公報》查詢時強調,國泰港龍航空全面停飛後,必須把航權交還特區政府,不能自行轉讓予其他公司,所有本地航空公司也可以提出申請,局方會根據既定機制分配,考慮包括鼓勵良性競爭、是否對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有利、香港航空業的整體發展等因素。
運房局續稱,知悉國泰航空集團有意申請,航權分配的首要原則,是公共資源能夠被充分地利用,以鞏固或增強香港航空業的競爭力,每一個申請涉及的情況及複雜程度均有所不同,處理時間不能一概而論。
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航空政策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羅祥國表示,特區政府收回航權後,還有很多行政工作,預計完成後再拿出來供航空公司申請,時間以月計算,「目前香港只剩香港航空和國泰(航空)集團,某些航權可能只有國泰會申請。」他分析,若有多於一間航企提交申請,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比較,但相信國泰各方麵條件較優勝,拿到航權的優勢更大。
逾十航線 飛內地二三線城市
本地市場最近出現一間新航空公司,即大灣區航空,現正展開招聘工作,早前正式提交航空營運牌照(AOC)申請,有關申請正在處理。
羅祥國認為,該航空取得有關牌照後,亦可參與相關航權的申請,他指出,國泰港龍的網絡覆蓋中,有逾10條為獨家航線,大部分是內地二、三線城市。
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,香港要保持發展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預料,國泰的決定,恐會對將來發展構成影響,國泰航空及特區政府有責任商討,將影響減至最低。
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認為,有關航權分配時,首要考慮本地航空公司的利益。國泰航空作為港龍原母公司,取回有關航權機會較大。
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成員陳恒鑌認為,分配航權時,要像巴士路線般把不同利潤的航線捆綁在一起,才能達至公允,以免出現「豬頭骨」航線乏人問津的情況。
井水集 | 重新分配航權須引入競爭
文/龍眠山
國泰航空昨日公布裁員及重組計劃,涉及的不僅是大批打工仔的飯碗問題,長遠而言更關乎如何維護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。
新冠疫情打擊之下,國泰航空業務萎縮九成,每月現金淨消耗15至20億元,且預期明年運力仍然疲弱。國泰面對生死關頭,市場一早預期國泰將宣布裁員計劃。然而,當國泰昨日公布計劃詳情,仍然引起社會震動。
首先是裁員規模龐大,僅香港就有五千三百人被打破飯碗,堪稱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之一;其次是擁有三十五年歷史的港龍航空停止營運,「飛龍」再也飛不起來,令人傷感。而港龍經營的四十多條航線如何分配更是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。
須知國泰曾獲得特區政府注資二百七十三億元,也參與了首期保就業計劃。然而,國泰這頭收錢,那頭大裁員,背信毀諾,社會責任體現在哪裏?國泰帶頭裁員,勢必引起骨牌效應,政府的保就業計劃豈非事與願違?
事件也令人回憶起國泰與港龍的恩怨糾纏。港龍本為國泰的競爭對手,後被國泰收購,幾年前改名為國泰港龍,主要運營內地航線。港龍將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,其運營的航線理應由政府收回,重新投標,引入市場競爭,而不能任由國泰自作主張,瓜分了事。
事實上,國泰收購港龍及香港快運後,香港航空市場佔有率已逾八成,不利市場開放競爭,而國泰今次的處理手法,只會加深其壟斷香港航空市場的疑慮。財爺陳茂波表示,政府已要求國泰在作出任何營運規模及模式調整時,應充分顧及對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和航空網絡的潛在影響,以確保疫情過後有足夠條件重新出發,為本港航空業以至香港經濟重回正軌提供動力。
特區政府發揮市場監管角色,這是應有之義,最關鍵是說到做到。
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
大公報 解雪薇、曾卓鋒、柴進、馮錫雄 報道
往期推薦
相關版面